对医闹沉默
我们终将会老无所“医”
年新年还没到,第一场伤医事件就这么来了,疫情之下,让这些医生如何是好?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医院的消化科医生彭主任,被患者家属持刀砍伤,右手被砍得惨不忍睹,幸而颅脑损伤不重,暂无生命危险。原因据传是患儿消化不良,胃镜未发现问题,彭主任给孩子开CT检查发现腹盆肿物,但孩子家长坚称肿瘤是CT做出来的,于是便持刀将医生砍伤,目前,行凶者已被警方刑拘。
从杨文医生,到陶勇医生,如今还伤害了抗疫英雄的儿科主任医师,医患信任再陷危机。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我们总结了一次又一次教训,却依然拦不下持刀的那一双“恶魔之手”,层出不穷的“医闹”到底是因何而来?
据RUC新闻坊统计,仅在-年,媒体报道的伤医事件就有起。年至年的份暴力伤医案件显示,施暴者多为患者的近亲属,57.6%的施暴群体为患者的近亲属,患者本人仅占28.6%。
通过相关案例得知,有计划的暴力伤医事件占少数,大多数是突发临时行为,医院,本身就带有低沉、绝望的抑郁情绪,大多数患者家庭都是掏空积蓄看病,对医生抱有极高的期望,当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服务和治疗效果时,医疗纠纷就会扩大。
正如此次医院的这位患者家属,如果传言属实,认为自己孩子的肿瘤是CT造出来的,原因除了他自己本身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或许也有对自己孩子病情的担心和无措。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30年,大家普遍都没有听说过医患矛盾,也没发生过伤医杀医事件,当时医疗水平低,患者可用的药物也寥寥无几,一个疾病,十个患者或许只能治好两三个,但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却非常和谐。
我国现代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医患关系却严重倒退,背后离不开一些博眼球自媒体有意无意地引导,让患者产生一种“不管医生有没有错,只要闹就能赔偿或道歉”的认知,助长了一些医闹者的嚣张气焰,甚至还产生出职业医闹的团队,利用患者激动的情绪,撺掇他们进行医闹,自己在背后渔翁收利。
除此之外,医疗资源匮乏、医患交流不足、社会层面的不满以及医疗费用的负担等,都会导致医疗纠纷扩大。
医院的门诊病人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交流不断减少,曾经中医秉持的“望闻问切”诊断原则,如今好似只留下了望,有时医生瞅一眼患者病历单,就让去开药或者做手术,患者半夜三更排几小时的长队挂号,到头来看病只花了三分钟,医院的满意度自然就会下降,医患纠纷和矛盾由此引发。
在年疫情爆发的前一周,医院眼科医生陶勇,被自己救治患者的家属持刀从7层追砍到6层,致使他全身多处重伤,两周后才脱离生命危险,从此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这样的职业风险,“劝退”了不少梦想学医的考生,让他们在选择医学相关专业时,多了一些现实顾虑。
与之相对的,是我国严重缺乏医护工作者的现实困境,钟南山院士在““医生云大会”上提出,我国全科医生缺口70万人,需要大学每年培养3万人,目前的情况只有1.1万,数量远远不够。
当医患供需量失衡,资源配置不均,医护群体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形自然无法避免,如果还一直对医闹保持沉默,我们每一个人终将会老无所“医”。
有人说医患信任很难建立,因为它关乎病痛和生死,是最沉重的理解和信任。医生和患者不是对立面,他们只是两种不同的身份,正是身份的差异,让他们的立场和情感都不相同。
患者不懂医术,就医时觉得自己是“弱者”,担心被医生欺骗或者医生不尽责,医生们也遭遇着各种各样的难题,无法预测的并发症,特殊的病例,紧张的医疗资源等等。
所以,被砍伤的陶勇医生,从医生转为病患后,他说医生做一次患者是很有必要的,他作为患者,即使拥有一些医学知识,依内心依然会有恐惧、无助和担心。
医患信任不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感性情感,而是完善制度的结果,医患信任如何建立,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结果,但纪录片《人间世》告诉我们,医患之间互相“共情”,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
自陶勇医生被砍、杨文医生被杀害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医院实行安检制度,拒不接受检查的患者,医院有权拒绝其进入。
如何提升医生的安全感,消除医闹事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医院独立完成,媒体要多宣传正能量,积极引导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理解,民众要停止对医护人员的过度神化,*府部门也要做到公正透明执法,只有建立起社会信任,医患关系才能稳定发展。否则,挥向医生的那把砍刀,终有一天,会误伤到自己。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