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康复直通车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I [复制链接]

1#
孩子患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50427/4615311.html

本研究选取92例患者开展分组讨论,重点探析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9月至年9月本院收治的ICU重型颅脑损伤者92例开展研究。参照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女20例,男26例;年龄18~70岁,平均(51.34±8.29)岁;致病原因:31例交通,9例高空坠落,6例摔倒;伤情类型:1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7例硬膜外充血,9例广泛脑挫伤,10例脑干损伤。对照组女21例,男25例;年龄20~73岁,平均(52.76±6.18)岁;致病原因:30例交通,11例高空坠落,5例摔倒;伤情类型:1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9例硬膜外充血,7例广泛脑挫伤,8例脑干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伦理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表现符合该病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且在损伤后的24h医院就诊;患者生存期均超过2个星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小于或等于8分。

排除标准:有显著的内脏器质性疾病者;有糖尿病等导致机体代谢异常内分泌型疾病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者;因各种因素作用难以继续研究者。

诊断方法:以我国业内常用重型颅脑损伤标准为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广泛性脑干损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或有急性颅内血肿;②患者昏迷时间超过12h,或深度昏迷,有再昏迷或意识障碍增强等现象;③呈现去大脑强直、瘫痪、脑疝等显著病理性神经系统体征;④可见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等体征出现显著变化。若患者病情迅速发展,伤后立即进入深昏迷状态,有去大脑强直体征,或出现休克、瞳孔散大、脏器损伤、迅速脑疝等情况,生命体征紊乱较为严重,甚至有呼吸停止情况,可判定为严重型颅脑损伤。

1.2方法

给予营养支持前,应当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在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体内代谢逐步正常的情况下,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并依据情况选取适宜的营养液,或以正确的比例调和营养摄入,并确定适用的输注途径,如患者需持续给予营养支持超过1周,可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方式。行静脉穿刺时,应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感染。输注营养液时,应保证导管的畅通,输注匀速,同时加强患者血糖等各项体征监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以葡萄糖、脂肪乳共同调配营养液,比例约为(1~1.2):1,并在营养液中适量加入电解质、微量元素,采用静脉输入。患者每日营养支持用量根据其所需总热量计算,首次输注量为患者所需热量的40%,随后每日增加20%,直至与患者所需总热量吻合。当日患者所需营养液于24h内持续输入完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48h后增加肠内营养支持,途径为鼻饲,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初次用量为kcal/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加量,2~3d内达到患者所需能量。在此过程中帮助患者抬高床头约30°~45°,输注速度由慢到快,正常滴速为~滴/h,液体温度应控制在37~40℃。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肠内营养泵及液体通路的管理,给予患者良好的康复环境,注意其情绪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两组营养支持均持续2周,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防止出现误吸、腹泻、呕吐、便秘、管道堵塞等情况,一旦发现应当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GC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LB、TP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ALB、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ALB、TP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营养护理、仪器管理、环境护理、护理配合效果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C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肠道因创伤会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可能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细菌、内*素轻易入侵,肠道菌群失衡,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感染[6-8]。若在治疗中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不利于肠黏膜功能、结构的恢复,极有可能使肠黏膜发生萎缩,肠道内的菌落发生位移,损害免疫系统,进而诱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因此,应当正确给予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创伤早期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肝脏的蛋白质合成,有利于改善血清中的氨基酸水平,促进合成脑递质,使神经功能迅速恢复。但部分患者存在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若单一使用肠外营养支持,难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因此,结合肠内营养共同应用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肠外营养帮助患者平衡机体后,加以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患者合成肝脏蛋白质,提升血清的氨基酸水平,促使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体内的负氮平衡,降低创伤带来的不良代谢反应影响,稳定机体的代谢,提升免疫系统机能,有效预防因营养不足导致的并发症。另外,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可有效改善肠道环境,保护肠黏膜,避免感染或脏器损伤。有研究证实,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结合应用,能够防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死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有助于稳定体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ALB、TP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采用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供给患者治疗所需的营养。本研究发现,研究组营养护理、仪器管理、环境护理、护理配合效果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营养支持方案能够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对患者的昏迷情况有显著的改善效果,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研究组满意度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由于患者恢复效果更好,因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研究组方案可赢取患者及家属的认可,给医院带来更优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营养水平,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原作者:樊春秀,杨清亚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