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压氧在脑损伤康复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1#

高压氧对因缺氧、缺血性引起一系列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一氧化碳中*、有害气体中*(硫化氢、氢化物、氨气、光气等)、心源性休克、脑缺氧、脑水肿、脑复苏术后、脑栓塞、脑外伤后综合症、皮肤移植、断肢(指)再植术、动脉栓塞、血管炎、顽固性溃疡、无菌性骨坏死、骨愈合不良、慢性骨髓炎、放射性骨髓炎、挤压伤、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术后伤口不愈等。

高压氧与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

1血液动力学变化

血液动力学变化分为低灌注期和充血期。

低灌注期:内皮细胞损伤、肿胀阻碍微循环;内皮细胞损坏激活血小板形成微栓,阻塞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损坏NO产生减少、病灶区产生大量血管活性物质(组胺、神经肽、血栓素等)、细胞内钙超载等引起微血管痉挛;使病灶局部区域血液灌注量减少。

充血期:在低灌注期后发生脑组织过度灌注。充血期大约发生在伤后第二、三日。血液过度的灌注虽然会改善供血供氧,但还可能引发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钙超载、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活化、兴奋性氨基酸增多、细胞过度凋亡。

2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leaksyndrome,CLS)

CLS是SIRS的严重并发症,其实质为不同病因致毛细血管内皮受损,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大量液体、晶体和胶体(主要是白蛋白)渗至组织间隙,很快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液浓缩、低血容量乃至低血容量休克,与此同时各器官发生间质性水肿,尤其肺脑和腹腔渗漏时,病情则急转直下;另一方面因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加,出现保钠潴水和少尿等。

CLS分期

Ⅰ期:渗漏前期

该阶段主要指创伤或休克救治早期,为了维持循环稳定而大量输血输液的过程。此期病人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有效血容量不足,严重低血压,不快速或大量补充容量常难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

Ⅱ期:渗漏期

又称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

临床表现为低血压进行性加重,由面部、颈、四肢至躯干迅速形成的全身性水肿,并常有肺、脑水肿。也可能伴有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液。少数以单一器官渗漏为主的临床表现,如:脑水肿、肺水肿、腹腔水肿和高压等。

Ⅲ期:恢复期

又称血管再充盈期,此期毛细血管通透性逐渐恢复正常,大分子物质逐渐回吸收,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内,血容量增加。

此期若不及时将血管内的液体排出,很容易发生急性左心衰和急性肺水肿。

3脑水肿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引起组织间水肿;钙超载;自由基增多;一氧化氮增多;兴奋性氨基酸增加均可引起脑水肿。

脑创伤后低灌注期的缺血缺氧会造成脑损伤,充血期又会造成脑组织继发损伤,最终都会发生脑水肿。因此,增加组织供氧、控制脑水肿是颅脑创伤的治疗关键。

高压氧治疗脑损伤机制

①提高血氧浓度,增加组织间氧弥散度,改善脑缺氧。

②加强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③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降低血黏度,增加椎动脉血供,改善脑干及网状激活系统的缺氧状态,促进意识恢复。

④减少自由基产生,调控细胞内Ca2+浓度,增加细胞膜稳定性,减少细胞凋亡,抑制外伤后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⑤促进轴索再生及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杭州脑康的高压氧中心

医院拥有目前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大型单体3舱7门的高压氧舱,舱内最多可容36人同时吸氧。

整个氧舱设备均智能控制,配有精密的监测系统和先进的监视系统等安全设施。氧舱配置了舱内负压吸引、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遥感监测和舱外电视监控,还特地配置了舱内专用呼吸机,可满足危重患者在舱内的抢救、监护、输液、雾化吸氧等治疗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氧舱设备可满足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无自主呼吸患者的高压氧治疗,为患者的超早期救治和康复争取时间,为患者创造了尽早苏醒的机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