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救命的良心片,每一秒都惊心动魄 [复制链接]

1#

前天,有个话题上了热搜。

无痛分娩意见分歧怎么办?

这个话题隐含了社会上很多陈疾。

很多人,尤其是长辈会认为,无痛分娩会打麻药,对胎儿的健康不利。

于是纷纷阻拦。

去年,榆林产妇跳楼的悲剧可能还在不少地方延续。

来看看业内人士是怎么说的。

这段话,三观很正。

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人的生命权的敬畏和尊重。

实际上,越专业,才会有越先进、越正确的判断。

今天,派爷要介绍的,就是关于这些业内人士的故事——

《业内人士》()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生病。

挂个专家号,要起早摸黑排队。

真的挂上号了,又怕遇上不靠谱的医生,不但砸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病情。

有的人,看着平时里那点积蓄,根本生不起病。

甚至,医院两个字就会害怕。

因为那里装满了太多的泪水和死亡,其实更多的,还是微笑与新生。

《业内人士》,将镜头对准的是北京4医院里的顶尖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医生,记录他们的日常。

病人患了急病,最先给予处理的是急诊部。

面对各色各样的病情,最需要的,是正确而及时的判断。

而判断,依赖于积累的经验。

医院急诊,天24小时全年无休,平均每3个小时就有生死时速的抢救。

急诊科主任朱华栋把他的急诊医生当做特种兵来要求。

医院就像战场,每时每刻都在与病魔、与死神做较量。

奔跑,是这里最常见的动作。

他们要做的,是在死亡的危机时刻,找出生命的转机。

这一天,急诊医生齐衍蒙接到一位患者。

一个17岁的男孩从3米多高的梯子上摔下来,没有外伤,呼吸心跳都有,但就是昏迷不醒。

昏迷是危急病症,判断有误,很可能就会面临死亡。

根据工友描述,患者是屁股着地,但为何昏迷不醒?

齐衍蒙根据经验和查验,排除了内脏破裂出血的可能,迅速锁定了颅内出血。

这又与工友描述有差异,但他又必须立即给出判断和救助。

时间不等人。

在未经CT检查,齐衍蒙给出了药方,缓住了病情。

后来证明他的判断正确,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至神经外科手术室进行开颅手术,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急诊室里的经验极为宝贵,医生必须从繁杂的信息和百变的状况锁定病因,给出最及时的治疗。

与急诊治疗不同,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更依赖于精细的技术。

张亚卓,医院神经外科医生,20年来,做过台脑外科手术,经验丰富。

但面对每次手术,都像面对一场战役。

专业如他,手术前,还是要做术前模拟。

手中的手术刀的丝毫差池,都可能造成生与死的差别。

因此,他对自己极为严格,对自己的学生也是。

经常会做些魔*式训练。

这是什么操作?

你可能不相信——磨蛋壳。

医生将鸡蛋放在模具内,类似于脑肿瘤的位置。

要达成的效果是,用器械一点一点磨除硬质壳,保证内侧的软皮不破。

为的是在手术中,不损伤脑部动脉。

这还不止。

为了练习血管缝合技术,还要将鸡蛋保护膜剪断,用细如发丝的手术线进行缝合。

而练成了这种微末间的精细功夫,在张亚卓这里才算是刚刚入门。

到张亚卓手上的病,基本都是罕见的疑难杂症。

三年前,患有脑脊索瘤的张春华曾成功地做过一次手术。

但复发的速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脑脊索瘤占据了大脑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恶性肿瘤十年难见几例。

不做手术,时日无多;而做手术,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丈夫带医院,他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但总想再为妻子争取一下。

面对访问,丈夫眼神落寞,出手闪躲。

千里奔波,他求的,只是能让妻子在人世上多活几天。

一般的医生都会拒绝这种手术,因为太冒险。

而张亚卓应下了张春华丈夫的请求,这不仅仅体现出医术高超,同时还有高能力之后的担当。

医生每次手术都是踩着死亡线舞蹈,他们面对的也不只是当下,更是未来。

当张春化的手术成功后,亲人们甚至不敢相信,激动到热泪盈眶。

目前,神经外科的死亡率大约是2%,每位脑外科医生都不希望那2%出现在自己的履历上。

拒绝本身,就相当于放弃希望。

张亚卓的这种担当精神让人由衷钦佩。

张亚卓在讲座中将职业精神传递给同仁,“仁术、心术、艺术”,他是这几个字最有力的践行者。

好的医生,不但治病,还要治心。

据调查,在我国癌症患者中,有至少三分之一是因心理恐惧导致病情快速恶化过早离开人世。

医院的杨跃医生,看病的第一步,是心理疏导。

医院妇产科朱兰医生,更是将治心贯穿到治疗的各个阶段。

13岁的岩岩得了很奇怪的病,一到生理期就疼痛难忍。

只能靠止痛药度日,而且药量越来越重。

医院,主治医生都无法确诊。

朱兰的诊治结果,岩岩有两个子宫,患有生殖道畸形。

病症罕见,但医生的每句话都让人放心。

妇科病难治,是因为医生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可能是青春期的少女,可能是产妇。

面对难言之隐和未知恐惧,贴心的言语慰藉和形影相随是更好的药方。

朱兰医生在下了班后都要再去查看岩岩的恢复情况。

要知道,病人在患病期间,都极端脆弱。

而那时,医生的一句安慰或者一个拍肩都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希望。

这种“心理治疗”在医院是个传统。

朱兰的老师郎景和曾经在妇产科主任林巧稚身边工作。

当时,林巧稚正在给一位哭闹的产妇接生。

有时候,她不是用听筒听,而是把耳朵直接贴在产妇的肚子上,轻轻地摸肚子,听胎心。

哭闹的病人会立马安静下来。

这是什么力量?

是关爱的力量,是由对生命的尊重所赐予的动人力量。

看《业内人士》,你能在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惊心动魄,那是死亡的压力给的;

你也能感受到一种对抗死亡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是这些医生给的。

他们,将仁心仁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一群人,给了我们生之勇气,

他们,值得我们由衷地赞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