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ICU),一个高端设备的聚集地、生死一线的交换站,也是一个令病人和家属都望而生畏的地方。安静的病房里,只听见墙上钟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又是一夜紧急抢救。每天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与死神搏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英芹的工作常态。
刘英芹,主任医师,医院ICU主任,年7月参加工作,年5月调入医院重症监护室,从事重症医学专业。临床工作三十多年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爱岗敬业,勤于学习,顺利完成了山东大学临床医疗硕士研究生学习,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在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形成业务专长,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应用无创、有创呼吸机,进行肺复张、俯卧位通气,成功抢救无数心脑血管病、热射病、中*、ARDS、感染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患者。利用床旁超声联合直腿抬高试验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每年为患者节约经费开支十几万元,被授予临沂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特别是担任科主任以来,耐心指导培养下级医师,带领医院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率先在本院开展了连续性床旁血液净化技术,为医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英芹先后担任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理事,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中*专业委员会委员,临沂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临沂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临沂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等学术兼职。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认真总结,在《山东医药》、《中华医学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本人主持的科研课题《膈肌活动度超声检测、血清NT-proBNP及被动抬腿试验容量反应性对机械通气患者困难撤机的预测价值》获临沂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完成的科研课题分别获得临沂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刘英芹介绍,医院的一个特殊工作岗位,守住监护室的病人常常处于昏迷状态,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病情,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一举一动、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意义,重症监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监护室的工作质量和救治水平。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过程中,用药的顺序、用药的剂量、药物的浓度、用药的先后顺序都将决定着病人的预后。真正诠释了细节决定成败。为了观察患者的细微生命体征变化,常常彻夜不眠。在为特重型颅脑损伤、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常常被患者的痰液、血液喷溅面部及全身,经常需要跪在病床上为病人心肺复苏。她腰部扭伤,导致严重的腰椎间盘脱出,急性期痛得不能站立交班,但她从无半句怨言。因为她常说:时间就是生命,重症监护室的工作就是这样。
一天下午,刘英芹正在查房,一位患者突然发生大咯血,生命危在旦夕。“快!准备抢救!”听到一声呼喊,医护人员迅速放下手头工作,几秒钟内围在该患者床前,展开全力抢救。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镜吸除肺内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给药、备血……所有人紧紧盯着患者的生命体征,每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变动,都牵动着大家的心。经过一夜的努力,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大家长舒一口气,可刘英芹顾不上片刻休息,又立刻奔向门口,因为她知道,在ICU那道厚重的大门外,是心急如焚,日夜守望的家属。
刘英芹说:感谢,感谢病人和家属,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中,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感谢ICU所有的医护人员,10年中有苦也有累,大家一起走过;更要感谢ICU医护人员的家属,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今天这么优秀的团队。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刘英芹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与工作上。周末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专业网络学习。她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清晨在家学习1小时,早上提前到科室,将患者的情况查看一遍,审查病历、下医嘱、核对化验单,了解用药情况,交代管床护士注意事项。早上8时,科室准时交接班,查房、会诊后,开始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的最新情况,解答家属的疑虑,上班过程中做好随时抢救患者的准备……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她才会放心下班。遇到病情特别危重的患者,她常被夜间多次叫醒,特别是建科初期,经常在深医院参加抢救。从医30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从事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了让年轻医师回家过年,她几乎没有休过年三十和年初一。这就是刘英芹同志作为一名战斗在临床一线的白衣天使工作与生活的缩影。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为了广大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她一直在努力地工作着。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刘英芹和重症医学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凭借熟练的急救技术、先进的生命监测系统,凭借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努力与死神搏斗,抢救的过程是惊心动魄的,监护的过程是无微不至的。正是这种最朴实的职业责任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