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由Housfield发明了CT以来,CT就根据临床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随着临床需求的多样化,固定封闭式的CT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呈现,在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进行CT检查时,在运送病人前往CT室的过程中,由于离开了监护环境以及颠簸的路程,容易造成生理状态的不稳定和其他病情恶化的情况发生,据统计超过71%的ICU患者在转运到CT室的过程中发生了不良事件。因此有了可移动式CT的诞生,移动CT(MoblieCT)体积小、质量轻、易移动,可随意推入病房和手术室,让病人在床旁就可接受CT扫描。它特别适用于急症、危重病人及行动不便患者,包括常规头颈部平扫、增强CT、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等所有神经系统疾病检查,还可用于四肢病变的检查。此外,它还可提供精准的术中导航,让医生实现在重型颅脑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中,一边手术一边进行CT扫描。
移动CT的使用原理与传统的螺旋CT大致相同,主要由扫描机架、检查床、控制台三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安装有万向轮,按照实际情况可通过推拉移动进行分开。移动CT机架内安装了所有成像所需的重要部件,如X线球管、发射器、探测器等,并且内置驱动系统,推拉后一人也能进行移动。另外,移动CT对环境要求低,可直接插入普通交流电源中,或者内置蓄电池方便随处使用。自问世起,移动CT就以其灵活、实用的特性受到了临床医生的热烈欢迎,很快在神经外科、骨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ICU室及急诊科等获得广泛应用,除了床旁诊断和手术室的应用外,移动CT在救护车和战地救援中也可广泛被使用。
目前移动CT的产品有:
(CereTom)
年,NeuroLogica(美国NeuroLogica公司成立于年,年1月底,三星宣布收购该公司,将该公司产品线收入囊中。)发布了用于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手术室,急诊室和移动卒中单元——CereTom便携式8层头颈CT。这款产品也一直是该公司的重点产品,采用标准的市电电压,球管的功率仅为一千瓦,即插即用。内置蓄电池,采用特斯拉电动车电池技术,突破电线的束缚。具备多种图像扫描功能,同时具有无线图像传输功能。全机身内置0.5mm铅当量屏蔽,前方有两个,后面有一个铅帘,可遮挡超过一半的射线。
(OmniTom)
OmniTom16层便携式移动CT是CereTomCT的后续型,全面升级了CereTomCT的功能,同时是全球首款全方位车轮移动影像设备,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移动性,并且搭载了智能防撞软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控制和患者安全。16层(每层0.毫米)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带来卓越的图像质量,并有效控制剂量,OmniTom是头颅手术的理想选择,能够很好的完成CT血管造影和CT灌注成像的任务。三星于RSNA发布了该款产品,目前尚未在我国上市。
(SOMATOMOn.site)
西门子医疗的SOMATOMOn.site移动式头部CT首度亮相是在RSNA,目前该产品已经获得FDA认证。SOMATOMOn.site采用了32排Stellar探测器和专用的X射线球管,确保图像采集的质量,同时升级了设备的移动能力,并在视线盲区增设前置摄像头,不仅使设备移动时更加安全,也能让设备更方便的在狭小环境中快速移动。在操作方面,SOMATOMOn.site搭载了西门子的myExamCompanion智能用户界面,支持特异性优化扫描参数,降低技师的操作门槛。图像可以无线发送到PACS系统内。
(摩科特MCT-I)
摩科特MCT-I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排小型移动CT设备,由摩科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于年9月获批。摩科特MCT-I型16排移动CT医院徐如祥教授主持的全*十二五重点课题“稀土材料阴极X射线源小型16层移动CT”项目的研究成果,自主创新发明了:新型X射线球管,探测器集成单元,自屏蔽防护系统,直线精密导轨,多排螺旋减震器与车载门栓式固定器,六大核心部件与技术。
目前移动CT暂时还没能在实际场景中大量使用,除了自身高昂的费用外,辐射量也是其中原因之一。CT检查本身就有较高的辐射剂量,移动CT因为使用方便,检查场所不固定,其检查的辐射剂量尤其受到重视。有文献表明,由于孔径较小,头颅专用移动CT的辐射剂量要高于常规固定CT。据推测是由于受到照射距离近,检查上下有铅帘,使散射线重叠。全身移动CT由于要考虑到其可移动性,在硬件配置方面比常规CT低,如探测器类型等,因而全身移动CT的辐射剂量也可能要高于常规固定CT。移动CT虽然已具有更好的图像质,但其自身探测器数量还是不如一些固定CT,因此成像上会有些差距。但是移动CT主打的就是其便携性,在一些紧急的应用场景下,移动CT给了医护人员们多了一种选择,对患者来说亦是一种福音,相信在各家厂商在不断完善自身产品的过程中,能将这些问题解决,给大家带来更完善的移动CT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