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什么?在大多人心中都是美好的生活或者幸福的明天,但在李习文的心中就是用手中的柳叶刀、用先进的技术,为病人祛除病痛、带来健康。他紧紧地怀揣着梦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医疗难关,治愈了一个又一个疑难病人。年1月,医院慢病一科成立,他担任科室副主任。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他依靠扎实的专业技术,带医疗团队治疗许多疑难病人。他对工作的执着,对技术的追求,也得到了病人的一致肯定,不少病人慕名前来求医。
胆大心细攻克难题
年,李习文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到医院上班后,他被分配到脑外科从事西医工作。“脑外科没有小手术”这是业内人经常说的一句话。脑外科病人中经常出现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病例,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李习文在主任带领下,与科室医护团队迎难而上,并肩作战,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关。
东金店幼儿园教师宋女士,因车祸引起颅脑损伤,医院时颅内出血、脑挫裂伤、颅骨多发伤,病人意识不清,随时有生命危险。为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他严密观察,并请麻醉科、放射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会诊,开展了颅内血肿清除术,整个手术操作细致、耐心,处理恰当。为了防止术后脑水肿加重脑组织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并行硬脑膜扩大修补术。脑部手术中的高难度手术,对手术入路的设计、手术技巧、手术设备等都有很高要求。
术后,宋女士脑组织受压基本解除。李习文认真地检查宋女士的各项脑功能反应,手术治疗后又及时进行中医中药康复调理,如针灸、按摩、高压氧治疗等,为避免出现肢体麻木、失语等情况,又配以中医中药、针灸治疗,还调剂膳食,补充营养,控制血压,以保证良好的预后。并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一个月后,宋女士开始恢复正常,这时候李习文悬在心上的大石头才放下了。
就这样,李习文宁又攻克了一个手术难题。宋女士的颅脑损伤被治愈后,李习文的大名很快就在行业内传的沸沸扬扬,《河南民生频道》还专门给予了报道。
慢病快治守护健康
李习文在慢病一科主要负责脑科病人,脑科病人病情复杂,常见的有颈椎病,脑血栓形成,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脑出血,面神经炎等,还有脑炎,癫痫等,是一门高、精、尖的学科。李习文说道:“作为脑科医生,自己有脑外科工作的经历,这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己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为疑难病人提供强有力的医疗技术保障。”
67岁的崔大爷是卢店镇景店村的一位村民,去年10月,崔大爷突然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法动弹、大小便失禁,崔大爷被送往医院急诊。经诊断崔大爷患有脑干(延髓)、双侧基底节和大脑皮层多发性急性脑梗,一场救治也由此展开。
在了解崔大爷伴有血糖高、陈旧性心梗、冠心病和PCI术后(冠心病治疗)等多种老年基础疾病之后,李习文紧急与科室医护人员一起,对症给予血管扩张、抗氧化抗自由基、营养神经促进微血管生长和营养神经等系列治疗,崔大爷病症得到有效缓解。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脑梗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李习文以“老年人安全”为最高治疗标准之余,开展一对一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针对崔大爷的肢体康复训练,李习文嘱咐家属买来带壳花生、黄豆和绿豆,最初先把带壳花生洒在病床上,要求他一颗颗抓起放进纸杯,进阶训练分别用黄豆,进而是绿豆,崔大爷须用食指和中指捏进纸杯,用筷子夹进纸杯。在语音训练方面,医护鼓励崔大爷每日给病友朗读报纸、读手机新闻,缓慢朗读但必须字正腔圆。
入院2周左右,崔大爷从身体无法动弹、大小便失禁到逐渐生活自理、自如行动,崔大爷高兴地在病房里“散步”,心情与入院前大不相同,医护人员发现崔大爷擅长写书法,鼓励他写字练习尽早康复,没想到崔大爷说要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感谢医护,他让老伴儿带来一小摞稿纸,认认真真地写下亲历生命垂危到行动自如的过程,写了一遍,不满意,崔大爷充满崇敬一遍遍认真誊写
除了在治疗急性脑梗病人效果明显外,李习还在科室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包括微创胸穿在科室的临床应用等,为慢病内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技术力量。
心系患者乐于奉献
慢病科脑科病人多、急诊多,大脑作为人的生命中枢,容不得丝毫闪失,特别是对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一个深夜里,李习文接到了一个急诊科的会诊电话,病人是一名少年,因突发昏迷入院,经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当时李习文为病人进行脑出血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非常顺利。然而仅仅术后2个小时病人病情突变,情况再度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并发脑疝,紧急复查头CT发现患者二次出血,出血量较上次明显增多。得知情况家属要求转院,但情况危急,李习文认真解释,并果断为病人再次手术,结合病情采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由于出血位于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位置较深,周围遍布血管神经,稍有不慎,病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精心操作,终于完成了该项手术。这时,李习文才发现已近第二日中午,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期间他更是滴水未进。家属虽然对他表示万分感激。
一直以来脑病都是人们谈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疾病,对于患者来说,知道自己得了脑病,更是难以接受,针对这一点,李习文对前来就诊的患者,都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视年长者为父母,视年幼者为子女,视年龄相近者为兄弟姐妹,用真诚和热情帮助病人缓解压力,详细的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方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对李习文来说,医治患者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因此,无论他工作有多忙、多累,从不抱怨。他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患者,在科室,李习文是医患沟通的高手,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句亲切的话语,无形间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谦虚温和的他总是那么容易走进患者的心里,他成了大家最信任的人。李习文说:“医疗服务无止境,我们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用大度、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和服务患者。”
多年的临床工作,使李习文认识到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做铺垫,更需要无数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可以说患者既是医生的老师,又是医生的朋友。正是带着这种理念和情感,李习文拉近了与患者间的距离,尤其面对一些危重患者,他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帮助患者渡过难关。有一年春节期间,科室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患有肺心病和冠心病、顽固性心衰,翻身、吃饭这样的微小动作即可引起胸闷、气喘发作,但患者家属一直不认同患者这样的病情变化,思想波动大,虽多次市内、省内专家会诊,但患者对治疗方案仍有抵触情绪,不肯配合治疗,效果不满意,对医护人员不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李习文对患者及家属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沟通工作,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求,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将病情的每一处微小变化,均对患者和家属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直至患者家属理解、满意,欣然接受了治疗方案,患者逐渐康复,这也使李习文体会到了爱心和耐心有时比技术更重要。有时通宵达旦连续抢救几个危重患者,即使再累,但他看到患者病情逐步稳定,他的内心由衷地感到满足。
李习文曾说过: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对病人有真诚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病人高度负责。在行医工作中,要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自我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不让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医院的检查,结果能用的,不让病人做重复检查。作为医生,要急病人所难,对有特殊困难的患者热情帮助,不使他们延误疾病的治疗,真心做到一切服务于病人。
(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