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权威观点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对重型颅
TUhjnbcbe - 2020/11/30 3:36:00

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营养支持疗法,效果确切。本研究探讨其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年2月—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者共32例,记为集束组;采用常规营养治疗者共30例,记为常规组。集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6岁~68岁,平均年龄(58.1±5.9)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20分,平均(14.5±2.3)分;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4岁~69岁,平均年龄(57.8±6.2)岁,NIHSS评分8~19分,平均(14.3±2.5)分。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集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热量供给:急性应激期20~25kcal/(kg·d),稳定期25~30kcal/(kg·d);营养液治疗方案:~mL/d,第1天~第2天,0.8kcal/mL,滴注速度为20~30mL/h;~mL/d,第3天~第4天,0.8kcal/mL,滴注速度为40~50mL/h;~1mL/d逐步过渡,第5天~第14天,1.0~1.2kcal/mL,滴注速度为40~50mL/h,第15天~出院前,逐渐停止肠内营养支持并过渡至正常饮食。

常规组实施常规营养治疗:采用鼻胃管方式给予营养支持,第1天喂养粥水,第2天开始喂养整蛋白型肠内营养mL/d,0.8~1.0kcal/mL,采用重力滴注,第6天开始喂养整蛋白型肠内营养mL/d,1.0kcal/mL,第15天~出院前,逐渐停止营养支持并开始过渡至正常饮食。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由于住院时间不一致,故统计治疗后15d的数据)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变化,并对比2组贫血、营养不良发生率。其中IgG、IgM、IgA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贫血及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均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的血常规、营养指标等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IgG、IgM、IgA水平变化对比

治疗前2组间IgG、IgM、Ig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gG、IgM、Ig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集束组IgG、IgM、IgA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2组贫血、营养不良发生率对比

集束组无贫血、营养不良发生,常规组有5例贫血、4例营养不良,组间对比差异显著(x2=5.,P=0.;x2=4.,P=0.)。

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若营养支持方法效果不佳,不仅会增加贫血、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还会严重影响免疫功能,对患者的恢复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常规营养支持方法主要是依靠重力作用实现营养素滴注,速度缓慢,且营养供给不足,因而贫血、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机体抵抗力差,恢复缓慢。临床医生应当积极探讨更理想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

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IgG、IgM、IgA水平均升高,且集束组均高于常规组,集束组贫血、营养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提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集束治疗能够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贫血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能够保护肠黏膜,减少肠内*素的吸收,增强屏障保护作用,并且还有助于促进机体合成蛋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甚至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相较于常规营养支持治疗优势明显,且更符合患者的治疗需求。相关研究显示,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可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指标,也证实该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

综上所述,建议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贫血、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原作者:魏俊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权威观点早期肠内营养集束治疗对重型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