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6岁的花季少女,本应享受这绚丽的青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被撞致残、智力相当于幼儿、巨额医疗费……这个从不敢想象的局面,摆在了李某及其家人面前。
几年前,张某驾驶制动不合格的小客车,将骑自行车的李某撞伤。经诊断,李某为急性特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遗留意识不清伴双侧肢体活动不利。因赔偿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李某家人将张某起诉至蓟州区法院。经审理,法院判决张某赔偿李某事故所致各项经济损失共计余万元。然而,张某并没有如期履行判决文书所确定的义务。
01案件执行陷僵局司法救助解急难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多次找到张某,但张某声称自己没钱,执行法官便依法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对其发布限制消费令。
随后,执行法官又多次联系张某,张某依旧态度生硬,以此来对抗执行。执行法官对张某采取司法拘留15天的强制措施,然而张某依旧不知悔改。经过执行干警多次劝说,张某表示每个月会送来元赔偿款,多了负担不起。然而,这些钱与余万元的标的额相差甚远,且张某经营食品零售生意,收入可观。很明显,张某表面上是在“履行义务”,实则是敷衍了事、拖延执行。
李某父亲为照顾李某,已经辞去了工作,失去收入来源,为了治病,李某一家已经债台高垒,生活十分困难。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如今智力相当于幼儿,想到以后治病还要花费大量资金,李某一家一度失去生活的希望。
了解情况后,蓟州区法院*组成员、副院长张涛,执行局局长杨爱*带领执行干警多次到家中开导李某。“看到李某父亲那样,我心里也不好受,只想着怎么把钱执行到位,让他们一家好过点。”执行干警刘博回忆说。见李某一家情况确实困难,经申请,法院依照程序对其进行司法救助,以法律援助之手维护其合法权益。
02寻找案件突破点多部门联动促执行张某明明在做生意,但其银行卡上却没有余额,执行法官敏锐地察觉到这件事背后有蹊跷,于是多次带领执行干警实地走访张某经营场所,并对张某住所采取强制搜查措施。
经搜查,执行干警找到了张某收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