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8日凌晨2点,市民李大伯突然感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站立,更无法行走,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被家人发现医院。头颅CT检查后,医生发现李大伯脑内大面积出血,血肿量已达到手术指征。神经外科值班医生查看后建议急诊手术。
一听到要手术,家属开始犹豫了。毕竟是要开颅手术,损伤比较大,也有可能留下一定的后遗症。当时李大伯神志仍然是清楚的,家属考虑再三,决定暂缓手术,先观察观察。
当日早晨,神经外科章卫桥主任来到抢救室,在详细了解李大伯的病情后给出了建议:大伯颅内出血量比较大,手术指征还是很明确的,目前神志清楚,但后续可能出现神志模糊、痰多堵塞气道等情况,危重时会危及生命,手术估计迟早得进行。
网络配图:常规开颅手术后,病人颅骨缺损,需要度过恢复期后再进行颅骨修补
既然家属接受不了急诊开颅手术,那么可以等出血稳定后试试立体定向下微创、精准脑血肿清除手术,这样损伤也相对较小。“不用开颅?就是像平时抽血一样抽出来?”家属表示这个方法可以接受,并决定试一试。
当即,李大伯入住了神经外科。之后的几天,李大伯的病情没有迅速恶化,但也没有好转,还是不能说话,手脚也不能动。毕竟颅内出血量很大,无法自行吸收,还存在着再次出血及功能进一步受损的危险。
4天后,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全市首例立体定向下微创、精准脑内血肿清除手术成功实施。在章卫桥主任带领下,李伟强、叶晶芽等医师推着精密的仪器,在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的协同配合下,固定头架、CT重建、规划入路,通过一个1毛钱硬币大小的颅骨骨洞,在精准定位下通过直径0.4cm的特殊穿刺针,直达深部血肿,顺利清除75ml血肿。
术前术后对比
术后复查头颅CT,90%以上血肿被清除!和常规手术相比,术后水肿反应轻,恢复快。目前李大伯恢复顺利,已经能说话,手脚肌力虽未完全恢复,但已经能转到康复院区做进一步康复功能锻炼。
抽出的血液
精确定位,让脑部手术更安全临床上脑出血引起的颅内占位效应和继发性脑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早期常规开颅手术能很好的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防止脑水肿发展,改善患者预后。但对患者损伤仍较大,术中一般需要切除一块颅骨,多数患者术后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后期还需要再接受一次颅骨修补术。
和传统手术相比,本次开展的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就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对血肿周围神经组织及传导束损伤极小,微创、安全、有效,同时更符合精准的理念。
规范化救治体系,学科发展再进步近年来,医院神经外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地域特点,确立了颅脑创伤救治、脑出血微创治疗、神经介入、神经重症和早期神经康复等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年入选余姚市医学重点学科,年入选宁波市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年入选浙江省医学龙头学科。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科室建立了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抢救室处置—手术—重症监护—普通病房—康复”等一体化的颅脑损伤救治体系,在颅脑创伤的救治上,基本上与国内先进水平相衔接。在脑出血的救治上,科室坚持“微创化”和“个体化”的原则,实施“精准化”手术。
截止目前,医院已经开展数例该项手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期也将成为相对稳定的脑出血及深部脑出血的主要手术方式,甚至在脑干出血患者中也将大展身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