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本地孕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而我本人在新生儿科工作多年,见了太多*疸病例,对于*疸,绝大多数人(包括很多非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都存在错误认识或者有很多疑惑:
1
认为过去小孩没有*疸,现在的小孩个个有*疸。
会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几点:
1.过去医疗条件差,对于*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也没有研究,自然不会放在心上,更谈不上治疗,那些死亡或者遗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普通人根本想不到是*疸值升高所致。
2.过去居住环境差,采光差,没有灯光,或者窗帘紧闭,在昏暗的环境下根本看不到小孩是否有*疸。
3.天天看着宝宝,是不会发现孩子有异样的,很多时候很难看到宝宝皮肤有*染,更多是来看月子的外人发现,或者满月后抱到户外晒太阳才发现。
2
认为*疸不要紧,一定会自行消退。
对于*疸的危害性我们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
另外一方面,需考虑引起*疸值升高的原因对宝宝造成的影响,比如败血症可以感染扩散至颅内,可以引起死亡;比如胆道闭锁所致肝硬化,要么等待死亡,要么等待换肝脏;比如TORCH感染引起肝功能损害、听力损害、眼睛损害、大脑损害,引起发育迟缓等;比如先天性甲减除了导致*疸消退延迟外,可以引起呆小病。
大多数*疸可逐渐消退,但是升高的过程中以及病理因素可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需要及时干预、或者动态监测*疸值,或根据宝宝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关检查。
所以认为*疸不要紧,会自行消退的观点是片面的。
3
之前没有*疸,为什么后面有*疸。
新生儿的*疸是出生后红细胞逐渐破坏、未结合胆红素逐渐累积的过程,出生后皮肤由红润逐渐变*,如果有病理因素,皮肤*染会更加明显。
正常情况下宝宝是生后2-3天逐渐出现皮肤*染,很多宝宝在随母住院期间皮肤*疸值不高,出院后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疸值升高的例子非常多,导致需要住院退*或者损伤脑组织的例子非常的多。
所以,即使住院期间*疸值不高,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出院后1-3医院复测*疸值。
4
认为溶血性*疸才要治疗。
很多人认为“溶血性*疸才需要住院治疗”、“溶血性*疸才是病理性*疸”、“住院治疗的才是病理性*疸”、“5-7天是*疸值最高峰,1周后*疸值会下降,我不住院,我先观察”。
5
认为*疸值升高,跟母亲孕期吃胡萝卜橘子有关。
或者跟母亲孕期不运动、乱吃东西、乱吃麻辣烫有关。反正小孩有啥不好,家属往往指责孩子的母亲,把一切归罪于孕期的“不听话”。
或者认为过去小孩没有*疸,现在小孩都有*疸,是环境污染、食物不安全所致。
6
当初谁家的孩子*疸值高,没住院还不是没事,我不住院治疗。
每个孩子的病情、*疸值及引起*疸值升高的原因不一样,每个孩子有个体差异性,不能简单比较,至于损伤脑组织的故事多的去了,但又有谁知道呢,这种后果又有几个能承受呢?
你听从别人或者网上的错误意见出了事情,别人或者网上的人会给你承担相关责任吗?不可能的事情!
建议那些不医院的康复科看看,多的是胆红素脑病的小儿在做康复,问问那些家属是否懊悔和责怪自己。
所以,这种错误言论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7
当初谁家的小孩*疸值高,回去后停母乳就好了。
引起*疸值升高的因素很多,不能简单认为宝宝吃母乳就是母乳性*疸,在出生后初期反而是加强母乳喂养。而且母乳性*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
8
吃中草药或者各种偏方、秘方退*治疗。
这样的做法我无法认同,原因如下:
1、中草药成分复杂,新生儿肝肾功能不成熟,对各种有害物质处理能力差,极易引起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导致过敏的例子我们见得太多了。
2、吃药的效果非常慢,通过蓝光照射、换血或者输注白蛋白、静脉人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效果很快,*疸值太高,而吃药*疸消退太慢,在这个过程中极其容易造成脑组织损伤。
3、各种秘方和偏方退*的方法全国到处都是,比如“滚鸡蛋”、口服*连;即使是各种大城市(比如深圳)都流行各种偏方和秘方,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方法有效。如果有效,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损伤脑组织的悲剧了。
4、滚鸡蛋退*方法普遍流行。想一想*疸出现的原理,就知道滚鸡蛋没有用,不过是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罢了。即使*疸值下降,也并不是滚鸡蛋的作用所致,而是红细胞破坏减少、喂养增加、循环增加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减少、肝功能逐渐成熟对*疸处理能力增加所致而已。
9
病理性*疸,绝大多数人还是自认为是生理性*疸。
以前把*疸分为生理性*疸和病理性*疸,网络上的很多科普类文章也是这样告诉大家的。但是医学是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即使很多家属看了这类文章,90%以上的家属也很难分辨生理性*疸和病理性*疸的区别,自认是生理性*疸,天天和我们吵架。
上图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每一条是“或”的关系,而不是“和”的关系,意思是只要是满足其中一条就可以诊断为病理性*疸,而不是说满足所有条件才叫病理性*疸。
病理性*疸概括起来就是:*疸出现时间早、*疸值上升速度快、*疸值高、持续时间长、退而复现、有脑损伤的典型症状或前驱症状,比如反应变差,入睡时间多,吃奶差等情况,都是病理性*疸。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理性*疸都需要住院治疗,也不是所有病理性*疸都会损伤脑组织,但从总体来说,*疸值越高,损伤脑组织的风险越大。
即使是病理性*疸,但是绝大多数人自认为是生理性*疸,举例:
1)有宝宝生后24小时内出现*疸,而且*疸值已经很高了,需要蓝光照射,甚至换血治疗,但是家属自认为2-3天才出现*疸,我宝宝目前*疸值是正常的。
2)*疸值很高,需要住院治疗,但是家属认为5-7天才是*疸值的高峰期,我宝宝才出生两三天,还没有到*疸值高峰期,所以我家宝宝是生理性*疸。
3)自认为5-7天是*疸的高峰期,过了高峰期*疸会自行消退,绝大多数家属认为过了高峰期就好了,就没事了。实际上,过了高峰期*疸值不一定会消退,甚至会继续上升,还会有损伤脑组织的风险。
4)*疸值已经非常高,需要住院治疗,但是家属认为*疸持续时间超过2周是病理性*疸,我家宝宝才出生几天,还没有超过2周,所以是生理性*疸。
实际上,需要住院的*疸或者已经住院退*的*疸,通常都是病理性*疸。
每次孩子住院的时候,我每次都会详细解释*疸的起源、*疸处理方案、以及所谓生理性和病理性*疸的区别等,家属当时听懂了,但是回家后上百度一查,或者听从别人的意见认为是生理性*疸,或者听别人帖子的意见怎样怎样处理,第二天立马变了脸,认为医生黑心,过度医疗,到医院都是挨宰,立马要求出院。
或者宝宝住院多天了,还有很多家属问医生:“我的宝宝是生理性*疸吗”,“我的宝宝是生理性*疸还是病理性*疸”,甚至出院的时候,自认为是生理性*疸,或者自认为是母乳性*疸,停母乳就好了;或者用各种土办法治疗,或者吃中草药,或者自行晒太阳。
写这些,是希望更多家长可以多多听从新生儿科医生的建议,为了宝宝的健康,不要自行通过百度给娃“治病”,百度上信息非常杂乱,大多数人是没办法分辨出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也不要听邻居、亲戚、同事的个例,毕竟每个宝宝具体情况不一样,参考性有限。
撰稿:
猪猪(新生儿科医生,科普作者)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已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宝宝*疸,要紧吗?——看看刘主任怎么说
母乳性*疸就要立马停母乳?这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疸没退,满月的乙肝疫苗就不能打?
几乎每个新生儿都会碰到的*疸护理方法竟然相差那么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