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罕见颅内静脉窦血栓合并
TUhjnbcbe - 2021/8/7 17:42:00
北京医治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6172010.html

大多数人都有过头痛的经历,感冒、失眠、劳累等都可能是导致头痛的原因。但如果头痛持续不止,还出现了视物模糊,甚至眼球突出,那就要警惕了!这也可能是患上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颅内静脉窦血栓。该疾病临床少见,尤其是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则更为罕见。近期,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联合多学科团队协作,成功救治了一位静脉窦血栓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危重产妇。

产妇突发持续性头痛、视物

模糊,可能是静脉窦血栓

产后三周的李女士突然感到持续性头痛、颈部疼痛,还伴随着视物模糊,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未有缓解。不仅如此,她的右眼开始出现血泡,视力症状也每况愈下,家属意识到李女士的身体可能出了严重问题,立马拨打了急救电话,火速将李女士送往医院急诊科。

到院后,李女士进行了初步检查,急诊颅脑CT显示其右侧横窦乙状窦高密度影伴充盈缺损影,颅内血栓可能性大。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李女士很可能患颅内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病情危重,又为产妇,治疗风险大,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联系脑血管外科主任汪求精教授协助诊治。

多学科协作为静脉窦血栓合并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产妇会诊

汪求精教授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查体,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考虑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需住院治疗。与此同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患者患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抽血结果提示血小板仅仅为正常值的十分之一不到,这就意味着此时手术风险极高,任何有创检查及手术操作都有可能导致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危险。经过相关科室讨论后,暂入住ICU积极监护治疗,待血小板纠正、病情稍稳定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患者入住ICU后,为保障产妇安全,ICU主任吴本权教授决定启动多学科会诊。随后,医务科组织血液内科、重症监护室、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对李女士的病情进行了会诊,考虑静脉窦血栓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积极予激素、输注血小板等对症治疗。经过系列治疗后发现,患者眼球结膜水肿情况不减反增,眼球日渐向外突出,进食困难。李女士病情进行性加重,随时有可能因颅内压增高出现生命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吴本权教授再次与脑血管外科沟通讨论,尽管血小板异常低下,还是决定对病人实施有创检查,必要时行血管内取栓手术。主管医生行腰穿测压后发现李女士颅内压高达mmH2O,约为正常人的两倍,如若不及时取出静脉窦血栓,打通静脉回流通道,产妇可能因持续颅内高压而发生生命危险。

手术风险高,脑血管外科团队

成功实施静脉窦微创取栓治疗

在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汪求精教授组织科内病例讨论,决定行静脉窦微创取栓治疗。首先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横窦、乙状窦广泛血栓形成,结合患者病情,汪求精教授团队决定对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手术,尽快打通病人的颅内静脉引流通道,挽救生命。

支架取栓一般用于颈动脉或颅内动脉血栓形成后的治疗,而应用在颅内静脉窦内取栓,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术中操作非常复杂和困难,由于横窦、乙状窦不显影,只能通过脑血管的解剖位置来摸索前进,并且需要不断切换正位及侧位造影,以避免造成损伤出血。另外,该产妇血小板数量仍然异常低下,手术风险极高,一旦损伤静脉窦或其他血管,有致命性风险。汪求精教授团队凭借多年的介入手术经验,一步步摸索,利用血管内支架在颅内静脉窦内取出了不少暗红色血栓,造影显示静脉引流开始变通畅了。手术获得成功,打通了静脉引流通路,并在术后继续予抗凝、激素、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等治疗。产妇术后颅内压迅速得到缓解,头痛明显减轻,精神明显好转,双侧球结膜水肿消退,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A

B

患者术前(A)与术后(B)右眼球及周围软组织对比

面对脆弱的生命,ICU、血液内科、重症监护室、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与脑血管外科专家一同群策群力,细致精确地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各种治疗方案和应对措施。在脑血管外科、ICU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终于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

撰稿

脑血管外科柳亚启

编辑

曾兆萍

初审

周林丽

审核

邱伟汪求精

审定发布

陆正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罕见颅内静脉窦血栓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