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疾病外伤性颅内血肿
TUhjnbcbe - 2021/10/22 5:35:00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更简单、准确的将手术名称给予编码分类,需要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分类及其手术术式进行归纳,找到各种手术术式的鉴别要点。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疾病分类及编码

外伤性颅内血肿按出血来源和部位由外向内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

1.硬脑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编码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血肿最常发生于颞区。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或弓形密度增高影。

与外伤有关的硬脑膜外血肿分类于S06.4。

2.硬脑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编码

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者。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可分为: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超过3周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2.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编码

根据是否伴有脑挫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复合性血肿出血来源常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此类血肿大多数由于脑挫裂伤所致。单纯性血肿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影。

与外伤有关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分类于S06.5。

2.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编码

可能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之外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仅有轻微头部外伤或没有外伤史,有的患者本身尚患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

与外伤有关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分类于S06.5。

3.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编码CT影像表现

为在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见到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脑内血肿主要有两种类型:

3.1浅部血肿浅部血肿出血均来自脑挫裂伤灶,血肿位于伤灶附近或伤灶裂口中,部位多与脑挫裂伤的好发部位一致,少数与凹陷骨折的部位相应。

3.2深部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血肿位于白质深部,脑的表面可无明显挫伤。

与外伤有关的脑内血肿分类于S06.8,

伴有大脑撕裂或挫伤(弥漫性)分类于S06.2,

伴有局灶性大脑撕裂或挫伤分类于S06.3。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外伤,编码员要仔细阅读病案明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如果有则编码于S06。其次要熟悉颅脑的解剖知识,分清血肿部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区分急性与慢性,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超过3周为慢性。

疾病主导词可选择“血肿”、“出血”,再根据具体出位是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还是脑内。再次要根据血血部位选择合适的疾病编码并核对卷一。见表一。

来源:《中国病案》,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疾病外伤性颅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