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SWI在外伤和肿瘤中的应用:
一、SWI在外伤中的应用
病例一:男性,18岁,因交通事故送急诊检查,昏迷不醒。
CT显示在双侧额叶及右侧背侧丘脑见片状较高密度影,T2WI亦可见上述区域呈略高信号,SWI可见沿着脑中轴线近似对称分布的多发出血点,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无移位。
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特点,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此疾病是由于严重脑外伤后引起的脑白质弥漫性退行性变,头部运动所产生的剪切力、牵张力和旋转力的综合作用,使脑内神经纤维被牵拉或扭曲过度,致使神经纤维撕裂。DAI尤其是非出血性病灶和针尖样大小的出血点很难在CT及常规MRI上识别,而SWI的应用增加了此类疾病的检出率。
病例二:男性34岁,外伤急诊入院。
急性外伤病人,常规MR解剖图像颈髓未见明显异常;SWI图像清晰显示髓内的低信号出血灶。针对颈髓外伤病人,CT几乎无法显示病变,而MR常规解剖图像对于微小出血灶也不敏感,只有SWI能够敏感的发现微小出血灶,准确的评估出血范围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二、在脑肿瘤中的应用
对于脑肿瘤,SWI提供了肿瘤内出血和血管信息,这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提供了帮助;侵袭性肿瘤的血管比较丰富,瘤内出血都相对比较多,而SWI在这两个方面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信息。
病例三:患者女性,31岁,左额颞叶肿瘤。
病灶位于左侧额颞叶交界区,T2WI及T2Flair呈较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不明显,SWI显示病灶内无明显瘤内出血灶。
手术病理结果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属于较高分化的脑内肿瘤,此类肿瘤边界基本完整,信号特点单一,很少出血囊变、坏死、出血等情况,SWI显示肿瘤内无明显出血灶,因此,SWI能对肿瘤术前进行分级评估。
病例四:患者女性,61岁,左颞叶肿瘤。
病灶位于左侧颞叶,占位效应明显,左颞叶脑组织及中线结构右偏,病灶边界不清楚,T1WI呈不均匀略低信号,T2WI呈较高或高亮信号,增强扫描成不规则环形强化,内环强化不光整,SWI成像可见病灶内多发低信号出血点。
手术病理结果为星形细胞瘤(Ⅲ级),属于较低分化的颅内肿瘤,此类肿瘤边界不清晰,占位效应明显,可见肿瘤实性区域明显强化,SWI可清晰显示肿瘤内出血灶及血管结构,根据出血灶的多少,有助于胶质瘤的术前评级。
病例五:患者男性,42岁,头痛恶性呕吐。
脑囊虫引起的颅内多发钙化灶,传统观念认为CT有利于钙化的鉴别;而随着SWI及其实时相位图技术的发展,其能够更加敏感的发现微小病灶,同时相位图能够鉴别出血及钙化,极大地扩宽了MR检查的病种范围,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病种复杂繁多,SWI作为MR功能成像检查技术,在头颅血管性病变、损伤、退行性病变及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随访中都有明显的优势。现在SWI正逐渐成为神经系统检查的常规序列。同时SWI在全身其它器官,如腹部、乳腺、前列腺、骨肌等系统都有创新性的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