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嘟、嘀嘟……”年1月6日上午11:42分,医院门诊大楼外,一辆荥经县的急救车呼啸而来。
随着车门被打开,一位老人被快速抬下车,推进了急诊科。
“患者男,63岁,荥经人,遭遇车祸,伤情危重,命在旦夕!”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由此展开,医院多科医护协作抢救,历时7小时,先后两次手术,从死神手中将老人成功抢回,患者家属转危为安,感慨万分。
当日,记者现场目睹了抢救全程,医护人员反应迅速、行动之快、处置妥当,令人为之震撼。
22分钟,抢命!9科室协手救老人“老人全身多发伤、口吐鲜血、呼吸极度困难……”
11:42分,老人被快速送入医院急诊科抢救室。
急诊科医护快速观察老人体征并做初步检查:口吐鲜血,意识模糊、烦躁,两侧瞳孔不等大,头部淤血颅内可能有出血,左下颌开放性损伤留下一个洞,气管重度闭合性损伤,颈部肿大压迫气道,气道梗阻呼吸极度困难,胸骨分离,双侧肋骨多发性骨折;血氧饱和度低仅50%左右(正常值94%-%、血氧饱和度反应人的缺氧程度),呼吸极度困难,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老人病情危重,命在旦夕。
“开启急救绿色通道,抢救一刻也不能耽搁!”急诊科医护当即进行现场抢救,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通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等多科医生到场会诊抢救。
3分钟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江剑桥、神经外科医生杜春富、胸外科医生张榕等多科医生全部到位协同作战。
“气道梗阻不能呼吸随时会死,第一时间必须‘抢命’,打通气道保住患者呼吸,生命得以延续为后续手术争取时间。”会诊后,在全体医护协作下,医护人员当即在床旁展开“环甲膜穿刺”操作,以最短时间让老人梗阻气道能够通气。
此时,其他医务人员同步通知手术室准备手术。
环甲膜穿刺是临床上对于有气道梗阻、呼吸困难濒临死亡的病人采用的急救方法之一,它可为后续气管切开术恢复患者呼吸赢得时间。
12时许,环甲膜穿刺成功,老人血氧饱和度上升。
至此,一系列规范的紧急抢救历时22分钟、先后涉及9个科室协作,老人性命暂时被抢回来了,为后续手术赢得了时间。
整个抢救过程,老人的入院相关手续均没办理,医院明确指示:“生命第一,全力以赴先救老人!”。
12:04分,全体医护一路跑步将老人送往手术室,进行紧急手术抢救,送往途中每到一处电梯口,后勤人员均已到位开启通道,全程无障碍绿色通行。
60分钟,救命!一次手术老人得救尽管“环甲膜穿刺”急救法让老人梗阻的气道暂时能通气,但并不能彻底解决气道梗阻,老人仍然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
“当下我们必须为老人彻底打通气道,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术,才能救老人的命。”
为了争分夺秒,救援医护打破常规抢救老人,在没有任何医学影像诊断的情况下,凭借经验,选择直接为老人手术——“先救命”。
12:8分,老人被送至手术室,此时麻醉医生及手术室人员已准备就绪并到位。
考虑到老人口腔内大量出血,颈部肿胀明显,气管损伤的可能,麻醉医生建议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手术第一步“救命”,紧急气管切开术。
保险起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定强亲自出马,第一时间赶来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开始手术时,老人的左下颌开放性损伤,约为4厘米的一个洞,手指探查也触不到洞底,足足填塞了两尺长的纱条止血;另外,老人气管重度闭合性损伤,气道破裂颈部肿胀,老人的整个颈部处于急性出血状态,气道内大量血性分泌物,气道被鲜血所包裹。
“血太多、看不清楚……”现场一旁的同事提醒。
“不管了,先做救命!”在多科医生的协助下,*定强凭借经验,快速的用手指触摸到气管准确的位置,分秒必争快、准、稳的操刀下去,成功的切开老人的气管,关键时刻操作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
气管切开后,插入气管导管,吸出大量血性分泌物;发现老人反式呼吸,麻醉医生立即全麻,打断自主呼吸,给予机控呼吸,缝合气管切口,固定气管导管,老人呼吸得以保证后瞳孔也等大了,缺氧情况很快得到解决,血氧饱和度也上升到95%左右。
此时,手术台上神经外科医生杜春富全程对老人的头部伤进行了跟踪观察、确保老人颅内伤情并无大碍。
在没有医学影像检查报告的情况下,考虑到老人的胸骨、肋骨均有骨折,胸外科医生张榕则现场为老人做了双侧的胸腔穿刺,排除了气胸的可能性。并检查发现老人有严重的连枷胸(即:反常呼吸),张榕当即为老人做了胸廓的外固定,避免骨折造成的二次伤害,保持胸廓的稳定性。
此时,已是中午1:08分,第一次紧急手术成功结束,全程耗时60分钟,老人成功被救,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随后,参与抢救的多科医护人员顾不上吃午饭,又快速将老人送入放射科进行胸外伤医学影像检查,检查完毕后送入ICU观察维护生命体征平稳,并再次进行会诊。
分钟,保命!二次手术老人脱险一次手术后,老人的命算是获救了,但是要保命让老人脱离危险仍需再次手术。
医学影像报告证实,此前医生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老人车祸外伤导致双肺挫伤、胸腔积液,双侧胸骨和肋骨骨折引发严重的连枷胸(即:在胸外伤时,多处多根肋骨骨折时,胸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胸部伤处软组织失去胸廓的支撑,出现反常呼吸,即随呼气外凸,吸气时凹陷,又被称为“反常呼吸”)。
老人的胸外伤有两个致命性的危害,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会危及老人的性命。
第一个致命危害是呼吸,老人肋骨骨折造成了连枷胸,人的正常吸气胸廓是扩张的,而此时老人受伤后吸气是收缩的,处于反常呼吸状态,而长时间的反常呼吸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第二个致命危害是心脏,胸部后方是心脏和心包,老人的胸骨骨折位于心脏后方,如不及时手术,老人反常呼吸一旦加重,胸部骨折很有可能把心脏刺破导致死亡。
毫无疑问,要彻底让老人脱险,保住老人的性命,只能再次进行开胸手术。
老人在ICU接受相关救治后,专家们反复推敲制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决定在全麻下开胸为老人进行“正中开胸胸骨骨折内固定+心包探查术”。
下午3:22分,老人从ICU被直接送去了手术室,一场长达分钟的手术由此展开。
胸外科主任闫继强、医生张榕、冯昊三人搭档上台手术,麻醉科医生、手术室护士全程协作,手术有序平稳地展开。
随后,医生针对老人双侧胸骨、肋骨骨折引发的连枷胸,进行了“L”形正中开胸加左开胸,开胸后当即进行了“胸廓成形心包探查+降主动脉探查”。
探查中发现老人左边胸腔有毫升出血和相应的胸腔积液,以及左肺下叶“不张”。
然而,幸运的是老人的心包、心脏、降主动脉是好的。
针对探查的情况,三位手术医生当即对老人进行了左胸的止血和左胸闭式引流清除积液。
随后,麻醉医生采用肺复张方法促使老人左肺下叶“复张”。
紧接着,医生对老人的胸骨、肋骨骨折进行了捆扎内固定,老人胸部的骨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至此,老人的连枷胸被清除,胸廓恢复了正常的呼吸动度,危及老人性命的“炸弹”被彻底摘除。
下午6:42分手术结束,老人被转入ICU进行后续观察治疗。
从上午11:42分医院急诊科抢救至二次手术结束下午6:42分,全程抢救刚好历时7小时,医院多科医护“7小时救援”从死神手中将老人成功抢回。
记者手记:点赞医者“救死扶伤”之美
6日,记者现场目睹了抢救全程,在抢救老人的全程中,医院为老人开启了“生命通道”,不管患者是谁、患者家属是否在场、有没有人缴纳医疗费……在没有履行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全体医护配合默契第一时间分秒必争的抢救老人,救人始终放在首位,医护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职责。
当日,车祸老人成功获救的事件,其实只是医院救治危重病人的一个缩影。透过医院多科医护“7小时救援”从死神手中将老人成功抢回的事件,医院里生死时速,医护全力以赴“救死扶伤”与死神的较量的画面。
每一个抢救病人的场面,无不弥散着医护人员们所承受的忙碌与压力。但在职责面前,我看到了无论多累多苦,医护人员们始终认真、敬业、坚守与隐忍,让人为之肃然起敬。
就在当天的二次手术现场,手术结束时我原本要采访胸外科主任闫继强的,只因得知为了抢救病人,当日他做了多台手术,下午6:42分手术结束从手术台下来的他已经一天没吃饭,累得低血糖身体快要支持不住,得知情况后我当场放弃了采访,不忍多耽搁他的时间,期望他能够尽早休息。
其实,这样的工作点滴,在医生们眼里,仅仅只是工作中最为平常的经历。
面对当前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吸引力面临挑战,荣誉感认知度急剧下降,置身在诸多责难、非议与信任缺失的环境之中,无数的医护们依然潜心践行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我们不得不为这样的职业态度点个赞。
只是,职业之美固然芬芳四溢,但更需要理解与欣赏。医患相交是种缘分,也许上一秒只是平行线,这一秒成为医患,但大家却同为劳动者,都在用辛勤汗水换取彼此生活的改善。同为劳动者,更应相互尊重,彼此体谅。唯此,劳动之美才能恒久绽放魅力,劳动的芬芳也才能弥香久远,回味悠长。
在每一个健康安心的日子里,或许你我从来不会想到这些“救死扶伤”的医护们;然而,当健康遭遇疾病来袭、当生命面临生死考验,他们自然而然会成为你我第一个想到的人,真心交付平安健康的希望……
愿我们的社会大家庭,多一份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与感恩,我们应该点赞医者“救死扶伤”之美。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高菲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