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名医专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
TUhjnbcbe - 2022/5/28 16:25:00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年1月至年6月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营养支持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7~66岁,平均(45.80±3.5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平均(4.61±1.41)分;受伤至入院时间1~23h,平均(6.40±2.30)h;手术方式:单侧额颞部血肿清除术联合单侧颅脑去骨瓣减压术17例,双侧额颞部血肿清除术联合单侧或双侧颅脑去骨瓣减压术15例,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联合单侧或双侧额颞部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18例;平均手术时间(.87±10.27)min。研究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6~68岁,平均(45.33±3.31)岁;GCS评分4~8分,平均(4.32±1.21)分;受伤至入院时间2~21h,平均(5.92±2.51)h;手术方式:单侧额颞部血肿清除术联合单侧颅脑去骨瓣减压术15例,双侧额颞部血肿清除术联合单侧或双侧颅脑去骨瓣减压术18例,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联合单侧或双侧额颞部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17例;平均手术时间(.29±13.42)min。两组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有明确外伤史,经影像学检查明确为重度颅脑外伤。(2)GCS评分在8分以下,且持续12h以上。(3)患者在受伤24h内入院。(4)预计生存时间在2周以上。(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多发伤者。(2)有胃肠道损伤、消化道病史、严重内分泌病史等。(3)严重肝、肾、心、肺等功能不全者。(4)免疫力功能低下者。(5)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在3分以下者。(6)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HK-型肠内营养泵泵入肠内营养,营养液配制采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成分有酪蛋白、植物油、麦芽糖糊精、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ml液体由21.5g粉剂冲调而成)和立适康营养粉(成分有麦芽糊精、乳清蛋白、酪蛋白等组成,每ml液体由22.5g粉剂冲调而成),对照组在术后首日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营养液主要由英特利匹特、葡萄糖和乐凡命组成,为机体提供能量及氮源,由PICC导管输入,手术后48h后经鼻饲肠内营养;研究组则术后24h内予鼻饲肠内营养,第1天喂养量为ml,喂养速度为20~30ml/h,根据胃肠道耐受程度,每4~24h增加10~25ml,在患者能耐受情况下,每日以1/4量递增至目标喂养量。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预防感染、脱水、止血、促醒和等渗盐水等治疗,两组肠内营养时间均在2周以上。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1周后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N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腹胀、创口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呕吐、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纠正应激状态,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另外结合饮食、心理、健康宣教等综合护理,能增进疗效。但由于本次研究仅是对时机上进行探讨,不同营养液、不同方法肠内营养等对该疾病预后仍值得探讨。

原作者:徐绍红,孙存芹,张萍

原作者单位:医院(东院)ICU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专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