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临床笔记青年卒中的临床实用诊疗流程
TUhjnbcbe - 2022/7/13 16:35:00
白癜风需要做手术吗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916/4697480.html

近些年来,青年卒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青年卒中相对于传统老年卒中在病因上有所不同,在诊疗流程上也不同于传统卒中,那青年卒中临床诊疗流程如何?

引言

青年卒中通常是指45岁的卒中。谈到青年卒中,大家更多联想到的是年轻患者,找不到“传统血管危险因素”,找不到病因(心脏或者动脉源性栓子),临床上给予抗血小板和他汀治疗。而基于文献中常见的青年卒中病因有: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PFO)、烟雾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血管炎等。

临床上,其实青年卒中很常见(约占1/3),并且很多患者发泡试验大分流阴性、也无系统性证据,对于这些较棘手的青年卒中,如何诊疗呢?国外文献中建议的诊疗流程相对复杂,我国青年卒中的病因分布不同于西方国家,在临床诊疗上应该有适合我们自己的流程,为此,国内专家提出了以下4步系统性临床诊疗流程:

第1步:是不是卒中?

第2步:传统的卒中高危因素和病因彻底排除了吗?

第3步:考虑中国“常见”“可治疗”的青年卒中病因?

第4步:经过以上3步后,最后再考虑罕见的卒中病因。

第1步:是不是卒中?

病例1:21岁男性,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不吸烟,无外伤史。某日突然发现右侧面瘫,第二天CT发现脑干病灶(靠近边缘、边界较清晰),诊断脑干梗死;随后MRI证实(图1)。医院诊断脑梗后,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医院,同样诊断脑梗,但提出梗死灶不是本次面瘫的责任病灶,并进一步行MRA检查未见异常,继续原药物治疗。带着疑问,医院。此时患者面瘫已恢复,也无其他体征。最后诊断是周围性面瘫,这并非脑梗病例。遂后停用阿司匹林和他汀,并嘱其自测动态血压后随诊。

图1CT、MRI显示脑干梗死灶,但MRA未见异常,最后诊断:周围性面瘫

其他类似症状还容易被误诊为卒中的情况,如:有头晕/头痛,同时合并脑白质高信号(通常会认为腔梗);癫痫发作后的Todd瘫;低血糖;线粒体脑病(症状发作后,后循环区发现病灶,后来病灶消失)。因此,“青年卒中”诊疗的第一步是先确定是不是卒中。

第2步:是否把传统的卒中高危因素和病因彻底排除?

这步确定是否是常见的早老性青年卒中,以尽量避免常见的漏诊情况如:高危因素中的夜间高血压、高脂蛋白a血症、未经规范诊断的糖尿病、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因学中的非狭窄性症状性斑块,非房颤性心律失常等。实际临床上发现早老性卒中占多数。

病例2:男,33岁。晨起9时于家中活动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持续约1分钟自行缓解,约半小时后上述症状复发。在外院就诊脑组织影像发现是经典的多发性栓塞病灶(图2A),并且血管造影发现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图2B),与梗死灶对应。但在发病第七天复查血管影像,MCA狭窄消失(图2C)。这就成了疑难病例,于是患者来协和就诊。

在病史询问中发现,患者无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无家族心脑血管病史、免疫病史,就仅有吸烟史(10年,每天1包),也无其他环境因素,如外伤、感染(疱疹)、吸*等。让患者行HR-MRI检查,发现MCA远端上壁斑块,正好与当初血管造影充盈缺损对应(图2D)。

因此,本病例的发病病理生理机制:MCA局部不稳定斑块表面血栓占据管腔造成短时间狭窄,动脉到动脉栓塞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

图2A多发性脑梗死灶

图2B血管造影发现MCA狭窄

图2C发病第7天造影MCA狭窄消失

图2D行HR-MRI发现MCA远端上壁斑块

本病例提示要重视超前积累的早老性卒中。因为中国老年卒中发病年龄比国外的要年轻10岁(中国是60岁),青年卒中的发病年龄同样也早。中国人群中,青年人很早出现高危因素(三高+吸烟)的很多,只要不良生活方式青年人数足够多,青年卒中也会并不少见。

医院一项5年的回顾性病例分析,统计49岁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布:大血管源性卒中占近50%,其他原因包括腔隙性卒中15%、其他病因20%、不明原因18%;部分颅内动脉狭窄(35%)患者行HR-MRI检查,全部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而基于医院HR-MRI数据库的一项7年回顾性病例分析,观察45岁伴颅内血管狭窄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35岁组相对于35岁组,颅内斑块以偏心性斑块(提示动脉粥样硬化)为主(90%多),同时伴更多的血管危险因素(61%);而35岁组,以向心性狭窄为主(71%),且女性较多(76%),提示更年轻的卒中患者以非动脉粥样硬化为主。

基于这些研究提示,35岁与35岁的卒中患者病因明显不同:45岁以下颅内动脉狭窄仍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80%),在35岁~45岁期间已接近通常说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了,而在35岁以下则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更多,且女性较多。因此,对于青年卒中的年龄界限可能适合在35~45岁。

第3步:是否充分考虑了中国青年卒中人群中相对少见的、可治疗的卒中病因?

这些病因虽相对少见,但一般可治疗。这类常见病因有:动脉夹层、烟雾病、PFO,其他还有如凝血机制亢进或成分异常(如妊娠相关卒中)、其他栓子来源栓塞、脑血管先天发育异常、免疫相关(如血管炎)、脑血管放射性等损伤、静脉系统血栓等。

对于动脉夹层,传统是通过血管造影(DSA、CTA、MRA)来诊断,目前主要通过HR-MRI诊断,临床上很多夹层无头痛。烟雾病,关键要区分是成年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烟雾病综合征,还是儿童烟雾病长大后的,对于前者,是采用传统的卒中二级预防,如抗血小板、他汀治疗等,而后者是建议做神经外科手术(图3)。

图32种不同的烟雾病,上排:成年人烟雾综合征(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下排:儿童烟雾病长大后

PFO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常见,但不一定引起疾病,并非都要处理。根据近年来PFO封堵术相关研究,相关诊疗原则如下:①对于隐源性卒中,不要一发现PFO就怀疑PFO惹的祸而处理它,若同时伴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相对那些血管危险因素,此时PFO的病理基础一般很弱,因此若隐源性卒中,应“越纯越好”,不要掺杂血管危险因素等相关因素;②行封堵术的条件:一般是伴有右向左大分流的PFO或有房间隔动脉瘤的PFO;③抗血小板治疗是基础,封堵术前后都要服用;④手术团队行封堵术的围手术期房颤并发症发生率应≤6%;⑤术后45天内监测房颤的发生。

第4步:经过上述3步后若仍未发现病因,最后考虑罕见病因

通常是一些遗传性疾病,部分小血管病和夹层也是由于遗传性疾病所致。

一步步问题解决下来,青年卒中的病因也一般逐步确立。而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也会出现一个病人有多种可能的病因,在无法确定直接病因时,须分析各个病因的权重和致病性,才能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结以上,对于青年卒中,在诊断上,HR-MRI和发泡试验是最必需的2种技术。在病因上,35岁以上患者仍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为主,35岁以下时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更多(包括心源性、凝血机制亢进或血液成分异常、遗传及其他因素),女性比例较多。在治疗上,传统的药物治疗如控制三高、抗血小板等是基础治疗手段,且抗血小板治疗优于抗凝治疗;而对于下列治疗手段,应谨慎使用:激素治疗、PFO封堵术、颅内支架术。

来源

长颈鹿智慧医学排版

乔婷婷审校

丁慧鑫

投稿邮箱:

Neurologynews

.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笔记青年卒中的临床实用诊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