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内损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众说纷纭,及早进行针对性
TUhjnbcbe - 2023/2/9 12:57:00

导语:缺血性中风病再次复发能导致其更髙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并进一步降低中风幸存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地识别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并预测其发生,是预防中风复发的主要手段,并及早地进行针对性的预防,进而降低致死率、致残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01缺血性中风自古就存在,中医对其有独到的见解,患者还需深入了解

1、病名初探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病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舌?斜或伴及半身不遂等症状。本病起病急且变化快,与自然界中风邪的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世又称其为“卒中”。

《内经》中没有中风这一病名,只是对中风病的症状、病因、病机等进行论述,但记录了与中风表现类似的病名,如“暴厥”、“薄厥”、“大厥”、“煎厥”、“偏枯”、“仆击”等。如《灵枢九宫八风》云:“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下,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则为薄厥”。

汉代张仲景首次提到“中风病”云:夫风之为病,出现半身不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也”及“脉络中空虚,贼邪不泻”。随着医家对中风病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对该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突破,到了元代著名医家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首次提出了真中风和类中风的分类。

2、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长久以来,各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众说纷纭,中风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最早以症状及病因病机描述多见。中风多由内伤积损,复因烦劳、志意不和、起居无节或醉酒饱食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而致。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多属本虚标实,发病之本在于气血亏虚或肝肾阴虚,风、火、痰、瘀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在唐宋以前,以“外风”论为主,提倡“内虚邪中”的观点。在病因病机方面认识到了本病的发生与精神刺激、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如《素问》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若血与气并走于上者,乃为大厥也”。

此外还认识到中风的发病与体质、饮食有关,如《素问》曰:“扑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指出“夫风之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中风乃调理休息不当或情志内伤,心火暴甚而化热生风,风火相煽,气血逆乱而成。

气血虚弱,导致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阻滞机体,二者相互影响,虚实夹杂。由此可见,医家们对中风病的发病认识论述不一,可将其概括为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并非单独存在。

3、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家秉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经过反复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传承创新。“*损脑络”是中风病的病机,他认为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排泄不畅导致留滞体内,凝聚而成痰*、瘀*、浊*、络*等。

*邪损伤脑络,蒙蔽神窍,元神失用,内损脏腑,形成神昏仆倒,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内生热*”是本病病机的关键所在。指出热*为内生之*,因脏腑功能虚衰及气血虚弱运行无力,痰瘀内生,日久淤积成*,*损脑络而致中风。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和瘀血是促使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痰瘀交阻,相互搏结,酿生*邪是中风继发性的致病因素。

02中医如何认识中风复发?患者需了解证候和体质对于中风复发的意义

1、中医证候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病机关键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其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本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即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因此风、火、痰、瘀、虚与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肝肾阴虚,阴精亏虚,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

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发为中风。此外,气虚与痰和瘀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气虚则运血无力,导致血流不畅而形成瘀,气虚不能行津化液,而聚生痰浊,同时痰和瘀也是中风的致病因素。研究显示中医证候在中风不同时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在急性期风证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痰证和血瘀证,而在恢复期痰证、血瘀证和气虚证出现。

中医证候风证和火热证在初期变化最为显著,随着时间的进展发生概率明显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逐渐出现,痰证和血瘀证作为主要证候则是贯穿中风整个发病过程。复发人群中女性的血瘀证多于男性,收缩压高多见于内风证患者。

2、中医体质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体质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所获得的关于形态、结构、生理及心理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与中医证候相比,体质是证候的物质基础,证候是在相对稳定的不同体质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体质可能提高缺血性中风复发预测性能的稳定。

气虚质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危险因素,此外还进行相兼体质的分析发现气虚质+痰湿质在复发中出现频率最高。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是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气虚生痰、瘀阻脑络”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气虚、瘀血、痰湿是导致缺血性中风病发生的独立因素,与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气虚与中风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了虚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明代张景岳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虚损”是中风发病的根本因素。气属阳、血属阴,血液的流动,靠气的运行、推动、固摄的作用。气为血之帅,主温煦、固摄、升提、推动、气化,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的推动作用来自元气,元气主帅血贯脉行于心、周流全身,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此气虚可使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瘀。气虚体质的形成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先天因素是人体体质的基础,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然而后天因素对于气虚体质形成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后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饮食习惯、社会精神心理因素和作息习惯、久病久劳等,均可影响到气的生成和输布,久而形成气虚体质。此外饮食不节,缺乏于运动锻炼,久坐久卧,也可导致其生成和运行障碍而致气虚,逐渐形成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发病倾向性较为广泛。

有研究发现,气虚体质的人群比其他体质类型的人更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低灌注是缺血性中风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对脑组织缺血更敏感,气虚导致中风复发可能与低灌注导致中风相关,颅内血管的侧枝循环建立可保证脑组织正常灌注,避免缺血性损伤。

痰湿质多变,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和代谢失常,聚集生为痰湿,痰湿可上蒙清窍,阻滞脑脉,脑脉失养,则发为中风。痰湿与血瘀亦可互相影响,痰湿阻滞血脉,导致血流不畅形成血瘀,血瘀阻滞血脉,亦可导致津液运行失常形成痰湿,二者相互结合发为中风。

血瘀体质是一种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的体质类型,决定着某些疾病发生的倾向性和特异性。血癌质的形成与年龄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血瘀为中风病最主要、最根本的病机。

血瘀质是中风的易感因素之一,并且血瘀质脑血管病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由于中风病本身的病理特性,血瘀一直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因此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治疗方法。

结语:治疗上,在西医方面,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断深入研究和认识,其治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抗凝降纤治疗等,但这些疗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着副作用小、多靶点、费用低等优势。

1
查看完整版本: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众说纷纭,及早进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