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在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冠状病*可能在他们体内继续存留数周。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月1日报道,中国的一项小规模研究表明,在病症消失后,新冠病*能够在人体内持续存留至少两周。
专家说,这种存留现象在病*中并非没有先例,所幸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很可能不会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2月27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上的这项新研究跟踪了四名年龄在30至36岁的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他们于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医院接受治疗。这些人全部康复了,只有一人曾在患病期间住院。这些患者服用了奥司他韦(达菲),这是一种抗病*药。
报道称,在症状消失并且两次(连续两天)新冠肺炎测试呈阴性后,这些患者被认为已经康复。康复后,他们被要求在家自行隔离5天。他们在康复5至13天后继续接受了新冠病*咽拭子检测。结果显示,这数天里的每次新冠病*检测都呈阳性。
研究人员写道:“这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康复患者仍可能是病*携带者。”
据报道,日本报告了首例新冠病*感染者康复后再次感染的病例。美国坦普尔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克丽丝·约翰逊说,考虑到中国这项关于康复后新冠病*持续存在的新研究结果,那名日本患者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一种可能是,她从别人那里感染了该病*的一个新变种;另一种可能是,她体内的系统没有完全击退这种病*,随着病*重新开始在她的肺内进行复制,症状再次出现。
密歇根理工大学的病*学家埃比尼泽·通班说,即使在人们病愈后,病*也可能在人体内维持低水平存在,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通班说,武汉四名患者接受的测试寻找的是体内这种病*的基因片段。他说,他们服用的达菲可能令他们体内的病*数量减至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测试的灵敏度不足以检测到病*。
通班说,在抗病*治疗结束后,这些病*可能已重新开始以低水平进行复制。病*数量不足以造成组织损伤,所以患者没有感觉到症状。但经过复制,病*数量足以让它们在检测中再次被发现。
约翰逊说,那些患者可能不再具有很强的传染力。咳嗽和打喷嚏会喷出病*颗粒,但那些人并没有咳嗽或打喷嚏。他们的病*载量也很低。比较亲密的接触才会传播病*。
在这篇论文发表时,那四名患者的家属在新冠病*检测中均未呈现阳性。不过,研究报告作者也指出,这些患者都是专业医务人员,他们采取了非常谨慎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在家中传播疾病。
延伸阅读:
医院首次证实:新冠病*攻击中枢神经系统
2月25日56岁的许先生终于走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大门。新冠肺炎危重型、合并脑炎,作为首例新冠肺炎并脑炎患者,他的救治成功给医护人员带来的喜悦是巨大的,而主持救治工作的该院ICU主任刘景院却顾不上这些,他此时特别想提醒正在一线抗疫的战友们:“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一定要考虑病*有可能攻击中枢神经系统。”
自今年1月12日收治2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20日为确诊病例),截至3月4日7时,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人,许先生是唯一1例新型冠状病*性肺炎并脑炎患者。新冠肺炎患者可合并ARDS、心肌损害、凝血功能异常、肾脏损伤、肝脏损害等多脏器损害,尚未发现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报道,此病例报道在全球尚属首例。
许先生1月24日以新冠肺炎、危重型、呼吸衰竭收入院。入院后给予联合干扰素雾化、抗病*治疗,预防细菌感染,并给予中医辨证用药。未见好转,高热,乏力,呼吸困难逐渐加重。1月27日(起病第10天)胸部CT显示双肺磨玻璃密度影范围扩大,部分实变影。短暂予经鼻高流量吸氧,其呼吸窘迫无缓解,烦躁不安,呼吸50次/分,氧分压85%,在ICU进行气管插管,按照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呼吸通气原则进行机械通气。治疗96小时后(起病第14天),患者出现颌面及口角频繁抽搐,伴持续呃逆,医生查体发现颈抵抗阳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升高,双侧膝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及踝阵挛阳性,头颅CT颅内未见异常,测脑脊液压力大于mmH2O,脑脊液外观无色清亮,生化检测无异常。医院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及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联合工作组对采集的脑脊液标本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可能的感染病原体过程中,排除了其他病原体,获得了SARS-CoV-2病*基因组序列。通过基因测序证实脑脊液中存在SARS-CoV-2,临床诊断病*性脑炎。
医护人员经过对其14天机械通气和甘露醇控制颅压、咪唑安定控制抽搐、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抗炎等针对病*性脑炎的处理,观察患者肺病影像学逐渐好转,神经系统症状消失。2月10日(起病第24天)在充分评估患者呼吸及神经功能后拔出气管插管,给予鼻导管吸氧。2月18日(起病第32天)转出重症监护室,到新冠确诊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医院ICU主任刘景院说,新型冠状病*肺炎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感染患者的救治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病*对靶器官的直接损害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SARS-CoV-2感染人体后主要的致病机制。
刘景院提醒抗疫救治一线中的医护人员,在临床观察中,不乏有颈抵抗,病理征阳性,突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病例存在,面对此类患者,需要警惕新冠病*感染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时进行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并完善脑脊液SARS-CoV-2核酸及基因测序等工作,为更全面了解COVID-19做出探索,并积极处理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从而进一步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
多国研究人员均发现本国新冠肺炎病例出现变异,会带来哪些影响?
巴西卫生部2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巴西有2例确诊病例。巴研究人员发现首个病例与在德国发现的病*更加相似,而第二个病例则与在英国发现的病*更加相似。据介绍,这两名患者都是今年2月在意大利感染后回到巴西的。
圣保罗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表示,病*出现的变异是疫情在相关地区传播留下的印记,可被研究人员用于追踪病*传播路径。不过,专家表示二者与在中国发现的病例也有所不同。
在澳大利亚,同样有研究人员声称发现病*正在发生变异。据《印度教徒报》3日报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表示,这种被称为SARS-CoV-2的病*正在发生变异。
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3日发表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的论文称,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新冠病*已于近期产生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很大差异。S亚型是相对更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
论文表示,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对新冠肺炎进行差异化治疗和防控。论文作者认为,根据新型冠状病*的演变方式推测,L亚型和S亚型的传播能力、致病严重程度或许存在较大区别。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两名巴西患者身上的病*样本一个跟英国一样,一个跟德国一样,说明在欧洲流行的新冠病*可能就是这几个亚型。杨占秋说,发生变异后,不同的新冠病*的致病特点会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国的病*的致死率是2%,而在欧洲则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杨占秋表示,病*变异对追踪传播路径及来源的确是帮助。“打个比方,如果郑州病人身上的病*跟武汉的病人不同,则有可能不是从武汉传过去的,而是该地区本身就有病*,跟武汉没关系。如果跟武汉一样的话,这说明是从武汉传过去的。”
杨占秋还表示,新冠病*发生的突变,对疫苗设计有很大意义,对疫情诊断也很有价值。“如果欧洲病例的基因序列跟武汉的不一样,把中国的诊断数据拿过去检查欧洲国家的患者,也是检测不出来的。”疫苗也是这个原理,杨占秋说,巴西患者身上的病*如果跟中国的不是同一型,就算把中国的疫苗给他们也没用,起不到保护作用。“这将使疫苗和诊断试剂在设计上变得更加精准。”
另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化学研究院4日表示,由该院牵头的新型病*融合研究团队已发现可以对抗新冠病*的抗体。
来源:综合参考消息扬子晚报环球网人民日报
流程编辑:tf